A2590021  

Cecile

個人認為《對話伍迪艾倫》是記錄伍迪艾倫創作生平的文字版紀錄片,本書記錄了他從開始拍電影的初期到約2007年之中的訪談問答。書中的章節藉由拍攝電影不同的階段大致上區分為七個,從構思、劇本到選角,延伸至導演、拍攝、剪輯、配樂,藉由作者不同的問題,得以深入了解伍迪艾倫創作的核心。雖然此種章節的區分方式在一開始閱讀的前兩個章節會產生時序來回跳躍的問題,個人覺得必須要對伍迪艾倫的作品年代有一定的瞭解,在這樣的基礎狀態下才不至於感到困擾,但是閱讀下來其實覺得此種分法也有其微妙之處。就像作者在開頭講的,你可以選擇從任一篇章看起,如同電影的製作過程,它們獨立卻又緊緊相連。

此書作者的問題面向廣泛,不論是以影迷的角度發問或是以專業技能為出發點的提問,都得以讓想得知更多關於伍迪艾倫拍攝電影的讀者津津樂道,同時滿足於一窺拍攝電影的有趣軼事或不為人知的內幕以及頗為細節的技術層面的應用。其中可以透過伍迪敘述自己自幼在布魯克林的成長經驗以及青年時期的表演創作慾望,讓讀者知道他如何一步一步累積自己的創作能力,邁向享譽國際的喜劇大師。再加上伍迪充滿詼諧趣味的回答、不吝於諷嘲自身的剖析讓此本問答傳記變得更生動有趣。

書中最讓我喜歡的章節是配樂的部分,本章的一開頭作者就說了「伍迪艾倫電影最大的特徵就是幾乎都是以美國爵士樂為配樂,特別是1900到1950年間的爵士樂,其餘部分幾乎就都是以古典樂為輔。」伍迪艾倫喜愛爵士樂是眾所皆知的事情,也因此我們常常能在他的電影當中認識很多優秀的爵士演奏家,而會如此迷戀上爵士樂也是因為伍迪從青少年時期就開始學豎笛,進而影響他之後的音樂品味。記得初次看《曼哈頓》的時候就被片頭的配樂深深吸引住,配上各個紐約影像的蒙太奇、伍迪所飾演的艾薩克開始獨白對曼哈頓的告白,無疑成為一個完美的開場。這也讓我對曼哈頓造成一種美麗奇異的幻想,當我第一次到達美國紐約走出地鐵站時,心中就是落下電影開場中蓋希文的〈藍色狂想曲〉,也因為這段配樂是伍迪先想好才開始搭配出劇情,因此配樂在這部分就非常具有主導性且強烈。而像《曼哈頓》結尾艾薩克跑去崔西家的配樂也同樣是我心目中的經典,此橋段也常在之後其他導演的電影中出現,例如《紐約哈哈哈》中就有一段法蘭絲在曼哈頓街上奔跑,致敬意味濃厚。

另外伍迪也在本書的回答中大方提及許多影響他甚巨創作者,像是我們所熟知的柏格曼、黑澤明、費里尼等等,他也列出心目中的前十五部經典電影片單,對於影癡們來說絕對不能錯過這本著作,因為這不只是作者和伍迪的對話,也是伍迪和影迷的對話,伍迪的作品曾經陪伴影迷走過多少歲月,這是一次難能可貴的機會讓我們了解這位大導演的創作歷程,即便伍迪最近的兩部作品個人並不是很喜歡,但伍迪對電影界的貢獻,在影迷心中擁有了無可取代的地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